跳到主要内容

081 成實論

一一、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

一卷,一四一九六字。大藏第二十九册(三一○—三二四)。世親菩薩造。唐· 三藏法師玄奘譯。

七言皈敬頌三頌 界品四十四頌 根品七十四頌 世間品九十九頌 業品二百三十一頌 隨眠品六十九頌 賢聖品八十三頌 智品六十一頌 定品三十九頌 末七言頌有四(八品皆五言頌)計七百零七頌

註疏四種

①【 俱舍論頌疏】

三十卷。大藏第四十一册(八一三—九八一),卍續藏第八十五册(四三九—五○四),第八十六册(一—九八)。唐·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大藏題作“俱舍論頌疏論本”,卍續内題作“俱舍論頌釋疏”。

卍續作二十九卷。本頌原無破我品頌,故頌疏亦釋至定品頌止,故止二十九卷。而卍續藏第九十五册有:俱舍論頌疏卷三十。 係“失名者補作”,釋破我品頌。大藏合此爲三十卷耳。

六門分别:明論緣起,釋論宗旨,明藏所攝,翻譯不同,略解品題,廣釋文義。

②【俱舍論頌疏記】

二十九卷。卍續藏第八十六册(九九—二四三)。唐· 富春沙門遁麟,釋圓暉頌疏。

③【 俱舍論頌疏義鈔】

六卷。卍續藏第八十三册(四○一—四八九)。唐· 京兆西明寺沙門慧暉述。亦釋圓暉頌疏。

④【 俱舍論頌疏序記】

一卷。卍續藏第八十三册(三九五—四○○)。唐· 建安沙門法盈修。解釋圓暉頌疏之前序(賈曾序)及後序(頌疏序)。——俱舍頌註疏竟。

世親論師著俱舍論,改善有部宗義,詞義明白,理致精細,今古無比,擧世稱之爲“聰明論”。書著成後,復送迦濕彌羅,彼等大失所望,皆欲難詰世親。時有悟入弟子——衆賢,覃思精研十有二年,著“俱舍雹論”以破世親;復著“顯宗論”以顯有部宗義。與三五英俊,往訪世親,欲面斥之;世親遠遊,不與之面;衆賢追至秣底補羅國而病殁,臨終裁書向世親謝過,囑其門人往報世親。世親閲書,曰:衆賢誠聰敏英達;其論雖缺至理,然深合有部宗義,不忍破斥,乃爲易名曰:順正理論。

一二、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八十卷,八品,六十餘萬字。大藏第二十九册(三二九—七七五)。尊者衆賢造。唐· 三藏法師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

明藴、處、界、三種攝法。

辯差别品第二

明二十二根差别,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等;及辯六因四緣。

辯緣起品第三

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

辯業品第四

辯隨眠品第五 辯賢聖品第六 辯智品第七 辯定品第八

註疏一種

①【順正理論述文記】

唐· 沙門元瑜著。僅存卷九及卷十八。卍續藏第八十三册(二三四—二七六)。

一三、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

四十卷,九品,三十餘萬字。大藏第二十九册(七七七—九七七)。尊者衆賢造。唐· 三藏玄奘譯。

即順正理論廣文略出。而加序品。餘品目同前。

一四、 入阿毘達磨論

二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二十八册(九八○—九八八)。塞建地羅(悟入)阿羅漢造。唐· 三藏玄奘譯。

此論,於五藴外,説三無爲;由此八種,以解釋萬有。論曰:善逝之宗,有八句義:色、受、想、行、識、虚空、擇滅、非擇滅。此八,總攝一切之義。總之:入論者,有部教義之初步。

或謂:入論之作,當比俱舍爲先。其實不然,應在俱舍、正理、二論之後。何以言之?世親先以改善有部之目的,而著俱舍論;衆賢極端反對,致有正理之作;於是,其師悟入,對於兩方,欲試調和,遂著入論一書,以發表自己對於婆沙之觀念故也。

一五、 舍利弗阿毘曇論

三十卷,二十七萬多字。大藏第二十八册(五二五—七一九)。姚秦· 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論有四分:問分十品,非問分十一品,攝相應分二品,緒分十品,共三十三品。

問分十品:入品第一 界品第二 陰品第三 四聖諦品第四 根品第五 七覺品第六 不善根品第七 善根品第八 大品第九 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十一品:界品第一 業品第二 人品第三 智品第四 緣品第五 念處品第六 正勤品第七 神足品第八 禪品第九 道品第十 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二品:攝品第一 相應品第二

緒分十品:遍品第一 因品第二 名色品第三 假結品第四 行品第五 觸品第六 假心品第七 十不善業道品第八 十善業道品第九 定品第十

問分者:寄言扣擊,明夫應會。非問分者:假韻默通,惟宣法相。攝相應分者:總括自他,釋非相無。

緒分者:遠述因緣,以彰性空。性空彰,則反迷至矣;非相無,則相興用矣;法相宣,則邪觀息矣;應會明,則極無遺矣。四體圓足,二諦義備,故稱無比法。(道標序)

印順論師云:“上座毘曇,以舍利弗毘曇爲近古。”又云:“説一切有部之論典,同源於舍利弗阿毘曇,以法藴、集異門論爲早出……”參閲“印度之佛教”。

一六、 阿毘曇甘露味論

二卷,十六品,二萬餘字。大藏第二十八册(九六六—九八○)。尊者瞿沙造。曹魏時,失譯者名。

布施持戒品第一 界道品第二 住食生品第三 業品第四 陰持入品第五 (持即界也) 行品第六 因緣種品第七 浄根品第八 結使禪智品第九 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 智品第十一 禪定品第十二 雜定品第十三 三十七品第十四 四諦品第十五 雜品第十六

瞿沙(妙音)尊者,源舍利弗毘曇而作甘露味毘曇;多存古迹,並依經文作之。(印度之佛教)

一七、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

十卷,十四犍度,近十萬字。大藏第二十八册(七二一—八○八)。尊婆須密造。苻秦· 罽賓沙門僧伽跋澄等譯。

十四犍度:聚、心、三昧、天、四大、契經、更樂、結使、行、智、見、根、一切有、偈犍度。

知津云:(尊婆須密)菩薩,即當來師子如來也。譯文甚拙。

印順論師云:迦旃延尼子作發智論,於舊師之説,多所裁正……凡八藴,四十四納息。次第雜亂,不以組織見長。繼之而起者,如世友之品類足論,尊婆須密集論,並承其軌則,品目亦倣之(印度之佛教)。

一八、 佛説立世阿毘曇論

十卷,二十五品,七萬三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一七三—二二五)。陳· 真諦三藏譯。

地動品第一 地動有二因緣:一是地界住水界上;是水界,住風界上;是風界,住於空中;有時大風吹動水界,水界動時,即動地界。二是有大神通,大威德者,觀地相令小,水相令大,令地震動。

録地動品偈一首:

    夫人處世間,    斧在口中生;

    斯由作惡言,    以是自斬身。

南剡浮提品第二 六大國品第三 夜叉神品第四 漏闍耆利象王品第五 四天下品第六 數量品第七 天住處品第八 歡喜園品第九 衆車園品第十 惡口園品第十一 雜園品第十二 波利夜多園品第十三 提頭賴吒城品第十四 毘留勒叉城品第十五 毘留博叉城品第十六 毘沙門城品第十七 天非天鬪戰品第十八 日月行品第十九 云何品第二十 受生品第二十一 壽量品第二十二 地獄品第二十三(内又分十品) 小三災品第二十四(疾疫、刀兵、饑餓。)

大三災品第二十五——文來未盡。

施設論,大論傳從樓炭經(長阿含之起世因本經)出。……經之内容,與立世阿毘曇大同。(印度之佛教)

——有部之主要論典竟。

一九、 四諦論

四卷,六品,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三七五—三九九)。婆數跋摩造。陳· 真諦三藏譯。

思擇品第一 略説品第二 分别苦諦品第三 思量集諦品第四 分别滅諦品第五 分别道諦品第六

二○、 解脱道論

十二卷,十二品,九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三九九—四六一)。羅漢優波底沙(大光)造。蕭梁· 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衆鎧)譯。

因緣品第一 分别戒品第二 頭陀品第三 分别定品第四 覓善知識品第五

分别行品第六 謂欲行、瞋行、痴行等相不同。

分别行處品第七

行門品第八 謂修十一切入、十不浄想、十念、四無量心、四大觀、食不耐想等,四十八行。

五神通品第九 分别慧品第十

五方便品第十一 謂陰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緣方便、聖諦方便。

分别諦品第十二

二一、 隨相論

一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一五八—一六九)。德慧法師造。陳· 真諦三藏譯。

解四諦十六行相。破外道我執。

二二、 緣生論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八二—四八六)。聖者鬱楞伽造。隋· 南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明十二因緣義。

異譯一種

⑴【大乘緣生論】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同上(四八六—四八九)。唐· 不空三藏譯。

知津云:與上本同。實小乘耳。

二三、 十二因緣論

一卷,二千多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八○、四八一)。浄意菩薩造。元魏· 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釋十二因緣。

二四、 止觀門論頌

一卷,一五四○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九一、四九二)。世親菩薩造。唐· 義浄三藏譯。

明修不浄觀法門。五言,七十七頌。

二五、 彰所知論

二卷,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二二六—二三六)。元· 帝師發合思巴造。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第一 情世界品第二(釋十二緣生) 道法品第三 果法品第四 無爲法品第五

後有克己序。

二六、 三法度論

三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二十五册(一五—二九)。尊者山賢造。東晉· 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惡品第二 依品第三

三法、謂陰、界、入。

異譯一種

⑴【四阿含暮抄解】

二卷,二萬多字。大藏第二十五册(一—一五)。

阿羅漢婆素跋陀撰。苻秦· 西域三藏鳩摩羅弗提(童覺),以建元十八年(三八二)八月,譯於鄴寺,冬十一月訖。(開元録三)

共有九段解釋:功德、惡、依、各三段。即三法度論耳。文甚難讀。

二七、 三彌底部論

三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六二—四七二)。失譯人名,附秦録。

大意破我人知見,明中陰不無。而文不甚聯絡。

二八、 分别功德論

五卷,三萬餘字。大藏第二十五册(三○—五二)。失譯人名,附後漢録。

釋增一阿含經序品中偈,及念佛等十種一法。次釋弟子品各稱第一因緣。

——此中牒經,解釋文句,並同本經,似與增一阿含同一人譯。

二九、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二十五册(五三—五五)。後漢· 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却十二因緣事。

三○、 辟支佛因緣論

二卷,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七三—四八○)。失譯人名,附秦録。

説八位辟支佛覺悟因緣。

三一、 四品學法經

一卷,三一六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七)。劉宋· 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戒行備具,二、 多知經法,三、 能化度人,號真學,爲上品;純行五戒,號承法,爲中品;但持四戒,號依福學,爲下品;一、 身所護法,二、 供養法,三、 於同學法,號散持,爲外品。

三二、 金剛針論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一六九—一七一)。法稱菩薩造。宋· 中天竺譯經三藏法天譯。

破婆羅門四韋陀論。

三三、 異部宗輪論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九册(一五—一七)。世友菩薩造。唐· 三藏法師玄奘譯。

説佛滅百年後,異執漸起,分爲二十部别。

異譯二種

⑴【十八部論】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同上(一七)。失譯人名。

⑵【部執異論】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同上(二○)。陳· 真諦三藏譯。

註疏一種

①【異部宗輪論述記】

一卷。卍續藏第八十三册(二一一—二三四)。唐· 沙門窺基記。

人隨理解,情見不同,别而爲類,名爲“異部”。所主之法,互有取捨,喻輪不定,故曰“宗輪”。命名之意,略具如是。

異譯中:十八部論,舊題爲失譯,但其頌文中有“羅什法師集”一語;其正文之“他鞞羅”三字下,又夾注六字云:“秦言上座部也”;據此,則似出羅什矣。但其發端冠以“文殊師利問經分别部品”一篇,殆後人所羼增耶?——文殊問經,梁僧伽婆羅譯,遠在羅什後。但大藏則題真諦譯,而卷末注云:若真諦已譯十八部論,則不合更譯部執異論。若是羅什所翻,秦時未有文殊問經,不合引之置於初也。或可準别録中文殊問經失譯本,秦時引證,此亦無疑。若是真諦再譯,論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什譯出;諸録脱編,致有疑焉。

真諦之部執異論,與宗輪内容全同。慈恩述記言所以再譯之故謂:“昔江表陳代已譯兹本……詳諸貝葉,校彼所翻,詞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義,彼所悟者,必增演之;有所迷者,迺剪截之。今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以大唐龍朔三年重譯斯本”。蓋謂真諦本有舛誤也。

三四、 成實論

十六卷(或作二十卷),二○二品,近十九萬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二三九—三七三)。尊者訶黎跋摩造。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訶黎跋摩,此云師子鎧。生于中印度婆羅門家。初學數論外道,後就薩婆多部鳩摩羅陀聞發智論,更轉赴大衆部,又研究大乘。後作成實論。出世年代,或謂係佛滅後九百年;而此論譯於公元四一二年。見出三藏記及三論玄義。(以下録成實論大意:)

成實論,羅什三藏譯後,頗講習之,未嘗判爲小乘。梁武朝諸德盛弘此論,一時有成實宗之稱。後高麗道朗法師來難破之,大闡三論,乃貶爲小乘,習者以寡,而此宗之傳統遂以不明。然言中國古代佛教之宗派者,大乘而外,猶必以成實與俱舍並擧焉。然俱舍以是世親之聰明論故,與大乘法相鄰近故,西藏、日本有列爲學人必修課程者。至成實,則雖在中國,亦鮮有研究及之者矣。顧天台等教義,既有采用之者;而此論在毘曇到三論之間,亦有其特殊之地位,乃取其大意以略言之。

此論名成實者,論者自云:“論應修多羅,不違實相法,亦入善寂中,是名正智論”。又云:“廣習諸異論,徧知智者意,欲造斯實論,唯一切智知。諸比丘異論,種種佛皆聽;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其意即成立諸法實相義之論也。古德評之者,以其主張無去來二世之法,故謂其屬於“法無去來宗”,係出“末經量部”。復以其就五藴爲説,亦謂其同於説假部之“現通假實宗”。其實、與俱舍同爲小乘中長,以理當爲歸,而不以部義自拘也。唯在小乘中爲傾向於空之一方者,故與説我法俱有或法有者,頗違異耳。

且法聚品中,謂:“知諸法皆自相空”。又、論中破有相品云:“諸法實相離諸相故,不可爲緣”。又云:“若智能達法相,謂畢竟空”。又云:“若知諸法無自體性,則能入空”——往往通大乘法義。羅什爲傳大乘法空者,凡是,其出譯者廓充之意耶?抑論者初既廣歎佛德,又云:“如欲自利兼利衆生漸成佛道”;又云:“能成佛名大利業”;又云:“諸佛世尊有如實不思議智,雖知諸法畢竟空,而能行大悲”等,本兼大乘而未嘗自限小乘,當如南山律師等謂“與四分律同,教是小乘義通大乘”耶?今試論定之。

論者於道諦聚中之見一諦品,主張唯見滅諦爲見道;而破十六行心見四諦爲見道之説。而於滅諦則曰:“滅假名心、法心、空心名滅”。滅假名心者,達五陰中人我衆生空也;滅法心者,達五陰法一一自體空也;滅空心者,謂入無餘泥洹也。其滅法心品云:“實有五陰名法,見其空名滅”。又云:“見衆生空名空,見五陰空名無我”。無我即無性,五陰實無,以世諦故有,第一義諦故空,乃至廣明色等十二入與十二因緣等亦無曰:“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此與般若心經等所謂“照見五藴等皆空”者,殆無何差别,故不得不謂其亦有法空般若。以天台家言之,即“體空巧度”也。然二空般若,本爲出世三乘共法;無大悲心者,見空而住於空,即爲小乘;具大悲心者,見空不住於空,進見空所顯不空之德,具足方便,如中論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乃爲大乘。而此論所歸者、空空;空空、謂入泥洹。其在五智品又説:“即有爲法滅盡曰泥洹,亦曰無爲”。故泥洹、無爲,即是無法,確言之,即已滅無。滅法心品云:“唯見五藴中衆生空,空不具足”;又、滅盡品云:“緣泥洹名空心,入無餘空心滅,具足無我”:具足不具足,即究竟不究竟。然則論明法空、空空,但爲究竟空盡滅盡生我,其意不已瞭然耶?故與爲成大悲方便之大乘般若體同而用異,由此故、談境雖通法空,而所談行果不出小乘。至其弘歎佛德,則俱舍等論亦同,蓋尊佛爲法僧之本故耳。賢首家昧其體用,謂此論仍是析空拙度,未爲得當;唯天台家謂亦是體空巧度,三乘同以無言説道而出生死,以鈍根僅見於空未見不空,故止於小乘涅槃;深得此論真相。故今刊定曰:“境通大乘,行果唯小”。

印順論師云:傾向經部而反發智婆沙者,復有訶梨跋摩。訶氏出提婆、世親間。初學説一切有之發智,恨其支離;乃東遊華氏城,從大衆系學者遊,作成實論,力闢説一切有。多用經部説,而亦不拘所宗。引數論義以入佛,乃謂四微和合爲四大,四微實而四大假,特異於諸家之説。成實以滅三心爲滅諦,初滅假名心,則我空(柱等假名亦空)也;次滅法心,即法空;次滅空心,則空相亦遣。三乘同見一滅諦而得道;滅三心以契真,真非即無性之謂。蓋一經部學者,融大衆、分别説之空義成之;於大乘性空,則猶有所滯也。(印度之佛教)

此論造譯者,誠不逮世親、玄奘於俱舍之精密;然於其巧妙之結構,活潑之説明,亦自成殊特之體格。全論分五聚:初發聚,乃論前敘敬,及述造論之意者;繼之,如次依苦集滅道四諦,分爲四聚。俱舍是釋一切法無我者;此論是釋四諦者。論曰:“實名四諦”。諦即實也,故成實者、即是成四諦,雖謂之“四諦論”可也。

——以下全論各品大意,依成實大意編録。

【卷一】

發 聚

【佛寶論】 五品(一—五)。

論前偈頌:初二偈,敘敬禮三寶,及所欲作事,如次生佛寶論初具足品至吉祥品之十二品文,占十六卷中之一卷。次十偈,生立論品至有我無我品之二十三品文,占一卷半。有相品無相品等,即廣出諸異論而破之者。故此十二偈,即發聚三十五品之嗢陀楠也。

具足品第一

具足者:謂唯佛具足最清浄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之五分功德,故可皈崇。

十力品第二

述佛有十力,得前九力故智成就,得第十力故斷成就,智斷具足故名世尊。

四無畏品第三

以力爲因,生四無畏果,能具足説佛之智斷。

十號品第四

廣釋“如來”一名。天台家等,只引其“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句,而論中廣釋者,乃在“故名爲説”句,以如實而説爲如來也。

三不護品第五

三不護:謂三業浄善而無所掩覆也。兼述三念處、常行捨心,知法畢竟空、善集大悲、乃至少欲知足等無量功德。謂:佛心如地,不同物高下;凡夫心如秤,每隨輕重低昂;故應敬崇佛。亦罕譬善喻也。

【法寶論】 三品(六—八)。

三善品第六

三善,謂初、中、後善。又説:語善,善説世諦故;義善,善説真諦故。獨法,獨佛能説故。清浄調柔,三法印所印故。

衆法品第七

明佛法能滅貪恚等煩惱火,能到涅槃,能生正智,能先自善成復導他人住正法中。又明佛法是法實相而説之爲善説,學之可證其果利;且無論何時、不拘節候;能將行者至解脱處;令修學者勿但信他語,當各人親自來嘗故;諸智者皆能自知而同證。

論云:“若人不得佛法味者,不可語以佛法實義,以寂滅故。”又云:“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己所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

十二部經品第八

釋十二分教名義。明法寶有如是等功德,故應修證。

【僧寶論】 三品(九—一一)。

清浄品第九

清浄,謂戒等五品清浄:戒清浄者,謂不求福報,不怖世苦,但樂善法,離五欲樂與苦身行之二邊,不限月日,深心止惡,故名僧寶;又、定能生真智故,慧能盡煩惱故;解脱煩惱盡故;於解脱知我生盡故。

分别賢聖品第十

明十八學人及九無學——二十七賢聖僧。

福田品第十一

以離貪恚、得禪定等,能起人不壞信,故名福田,爲人所敬。

——三寶最吉祥——

吉祥品第十二

破以“阿”“陀”等字冠首爲吉祥。謂:若求最吉祥,當歸依三寶。引三賓吉祥偈,總明論主敬三寶之意。

法及僧中,皆破拘時節,此又破阿陀等字爲吉祥,則密宗之選壇、擇時、及觀阿字等,慮皆後世雜婆羅門教風所成也。

【卷二】

立論之基本

立論品第十三

正釋“我欲解佛語,饒益於世間”半偈,以之起不應造論之難,大致以佛語不可測故;而廣以應造論之義,以通其難。

論門品第十四

明世界門、第一義門之二,又明賢聖門、世俗門之二。按此二二門,即二諦門也。又出三時論門,若有門,通塞門,決定不決定門,爲不爲門,近論門,同相論門,從多論門,因中説果論門,果中説因論門,等,種種言論方式。

讚論品第十五

重重讚揚,應學習論佛法義之論。論云:“或入僧威儀,未入僧數,謂出家外凡;或入僧數,未入僧威儀,謂在家聖人”:如此,則今之一般出家衆,固未入僧數也。又云:“若人解佛法義,則受苦有量,以必當得至涅槃故。”

四法品第十六

謂習論則得勝四攝法,及明四依、四不依、四輪、四堅、四德處、四種善根諸四法。

四諦品第十七

明識之生起以業爲因,前滅識爲次第,塵爲緣緣,根爲增上。三界、四識處、四食、六道、六大、六觸入、七識處、世八法、九衆生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二十二根等,名苦;業、煩惱、爲集;假名、法、空三心滅,名滅;三十七品爲道。皆略説以爲論本。

法聚品第十八

從一所知法,以加至各種之二法、三法、四法、乃至十二因緣,説“知諸法皆自性空”句,“漸成佛道”句。

以上六品,乃正明其所由立論之基本也。

【十 論】 十七品(一九—三五)。

此下十七品,名爲“十論”,釋句中“廣習異論”句,出諸異論而破之也。

有相品第十九

此正對破一切有部執三世法有,以以中能生心爲法有,過未二世法亦能生起心故,故亦是有;論以亦緣無生心,若緣翳夢等以難破之。

無相品第二十

立有者以翳夢縱無,而現知陰入界等法應是有?論答:世諦有,第一義無。進問依四諦談過未是有?或是無?論答:無。廣明無義。

二世有品第二十一

是一切有部廣引義立過未有也。

二世無品第二十二

此論逐破以明無也。

一切有無品第二十三

出種種異論。若數論等各立有無。離有無二邊,名聖中道。

【卷三】

有中陰品第二十四
無中陰品第二十五

破前所立中陰以明其無也。此論主無中陰,與大衆部等同。

次第品第二十六

出以十六行心次第見四諦之義也。

一時品第二十七

此論破前説,主唯見滅諦爲得道故,四諦一時見非次第。

退品第二十八

阿羅漢退不退,此出有退。

不退品第二十九

破前退義,立阿羅漢退禪定不退聖道。

心性品第三十

辨本浄本不浄,此論對破説假部等立本不浄,謂爲凡夫説心常在,及爲懈怠人恐性不改不發浄心,假説本浄。

相應不相應品第三十一

辨貪等十使(使亦譯隨眠)心相應否?論破化地部等,謂隨眠與心不相應義;然論主無相應心所故,亦非主相應也。

過去業品第三十二

破未受報業過去世有。

辨三寶品第三十三

討論“佛在僧數否”問題,論主佛不在僧,但可説在有衆生衆人衆聖衆中。此亦對彼化地部者。

無我品第三十四

破犢子部。論主世諦有,第一義無。

有我無我品第三十五

死後有無佛置答問題(謂佛四種答中第四置答),心垢浄衆生垢浄問題,犢子部提出種種理由以主張有我,論逐破之。略同俱舍論無我品。